高中文言文_阿房高中文言文赋杜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房高中文言文赋杜牧 (第6/7页)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yin、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模。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yin、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yin、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yin,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本文的立意 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yin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描写分析 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艺术感染力 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描写阿房宫的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