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_阿房高中文言文赋杜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房高中文言文赋杜牧 (第5/7页)


     1、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3、 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4、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

     5、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6、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爱:

     1、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2、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3、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4、 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

     1、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3、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4、 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族: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3、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4、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家族)

     焉:

     1、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涡。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2、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助词。)

     3、 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4、 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力量呢?怎么。疑问副词。)

     5、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成为山,风雨在那里兴起了。于之。兼词。)

     6、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

     而:

     1、 骊山北构而西折(它从骊山北麓建构,折向西面。)

     2、 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讲话,却敢在心里愤怒。)。。

     3、 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

     4、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

     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夫:

     1、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唉,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秦国。)

     2、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语气助词。大国,难以测量啊,害怕有埋伏啊。)

     予观夫巴陵胜状(我看那巴陵的美景。)

    

    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 分析:《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善于击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与宦官嬉戏终日,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曾在长安洛阳有兴修宫殿的庞大计划。后因平卢。成德节度使借口“以兵匠助修东都”想趁机夺取洛阳,才作罢。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写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本文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享乐,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的统治者不要只图自己奢侈享乐,重蹈覆辙。但是杜牧的忠告没有使统治者更改。两年后,王死,半个世纪后,黄巢起义后唐王朝与秦王朝一样归于灭亡。

    本文的结构层次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前部分铺排描写,后部分议论开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