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大崩溃 (第5/7页)
宣称“同古大战战果辉煌,歼敌一个师团”四月各大报又争相刊登“仁安羌歼敌五千”的捷报。“彬文那重创敌寇一个师团”的消息尚未证实,国内舆论又开始展望“曼德勒会战胜利在望”云云。这些用谎言编织的胜利图景一度确实起到了鼓舞民众的作用,使他们躲在防空洞里逃避敌人飞机时对前途充满信心。只有五月初的一份《云南日报》在不显眼的位置上,刊登一则记者发自畹町的快讯。快讯寥寥数语,称“我军与敌在腊戌激战”对国内多数既无军事常识又无地理知识的人们来说,这则快讯很容易被忽略,因为它报告的消息是在太平凡,太不起眼,不如那些捷报来的轰轰烈烈。只有少数头脑冷静的有识之士才会蓦然觉察形势不妙:既然缅战连连告捷,为什么远征军却在家门口与敌人发生激战呢? 当我在那幢发霉的楼房里坐够了半个月之后,终于有些明白中国的报纸为什么全都热衷于报喜不报忧的原因了。 腊戌失守,中国境内一片恐慌,滇缅公路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成师成团从前线溃退下来的败兵,紧急疏散的政府机关和老百姓,扶老携幼的缅甸华侨和难民,组成一支规模空前的逃难大军。无数汽车、牛车、马车和手推车充塞道路,人流与漂流混杂,一齐浩浩荡荡向内地转移。不久,滇缅公路沿线又开始销毁不及运走的美援物资,一时间到处火光冲天,远远近近的爆炸声不绝于耳。 五月二日,日军快速部队三千人越过国境,以十辆坦克开路攻陷畹町。三日,再占遮放、芒市。四日下午进入龙陵县城。张皇失措的第六军军长甘丽初眼看敌人将至,竟然下令炸毁一连坦克堵塞公路,以期迟滞敌人的行动。结果日军只花了两个小时就清除路障继续前进。 中国境内出人意料的混乱和空虚,使抱着决死信念的日本人大大松了一口气。本来滇缅公路地形极为险要,易守难攻,一连人便能阻击敌人,一团人可与敌人对峙,一师人能将敌人全部打垮或消灭。畹町沿线本来有远征军总预备队第六十六军两个师,却被这支三千人的日军队伍在四天之内一连撵了三百公里。 日军进攻速度之快,推进之顺利,不仅出乎中国人的意料,甚至大大超过日本指挥官的估计。当日本人的车队开进芒市街上时,站在街心的交通警察还在起劲地打手势,后来突然发现不对头,这才撒开脚丫子逃得无影无踪。 胜利鼓舞了势如破竹的日本军人。信心百倍的坂口指挥官决心再接再厉,创造一个把日本坦克开到中国境内“任何可能到达之地区”的奇迹。他确信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他的进军,横亘在他面前的壁障只有一个,那就是举世闻名的怒江天堑。 五月四日晚六时,日军快速纵队一部数百人扮作难民,车载步行,悄悄接近怒江大桥。 时值黄昏,暮色苍茫,车过松山,怒江大峡谷便赫然出现在眼前。举目四望,群山如黛,关山千重,大江如练,气象万千。一座铁索桥扼天险于一线,凌空飞架。江对岸,保山重镇的灯火隐约可见。 这就是滇西通往内地的咽喉要道——惠通桥。 保山古称永昌府,人口十万,为边关重镇历代朝廷都在保山设置郡、府、县,辖制滇西乃至密支那以远大片边土。一九三八年,滇缅公路修通后,这里又成为滇西最大的商业中心和物资中转站。 公元一九四二年五月四日,星期日。对于许多从未有过战争体验的保山民众来说,这一天将是该城历史上一个最悲惨、最黑暗的日子。 上午十时,省立保山中学与县立师范学校师生千余人在保山公园内举行“五·四”庆祝集会,发表抗日演说,朗诵诗歌,演出歌舞话剧,吸引城内数千群众踊跃观看。集会后,学生们又举行田径运动会,意在鼓舞国人强健体质,拯救中华。 同日,保山逢街,四乡民众云集县城,肩挑车载,熙熙攘攘。尽管日前不断有小道消息从畹町、瑞丽传来,但是对于闭目塞听惯了的老百姓来说,只要战争不打到家门口,一切生活照旧。因此集市的生意依然做得红火。 十一时,婆海山防空监视哨发现西南天空出现大批飞机,于是连忙向县政府报告。但是电话铃响了许久无人理睬,原因是唯一一个防空警报员早早下班赶街去了。 十一时十五分,第一批日本轰炸机二十七架,排着整齐的三角队形飞临保山上空。飞机隆隆的马达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事先无人报警,加上最近城里一直传闻美国飞机将进驻保山机场,因此民众都以为美机光临,欢欣鼓舞,孩子们向空中欢呼雀跃。这种情形与仰光和东京的灾难十分相似,区别仅仅在于保山太小而人群又太密集,这样就注定轰炸的后果更加惨重。 只有运动场内一名教师认出飞机的太阳机徽,连忙将学生带到山坡下隐蔽,避免了更多无知的牺牲。 日机在保山上空盘旋一周,然后不慌不忙地低飞投弹。第一批重磅炸弹准确地落在了县城中心的大街上,炸坍了百货商号和南洋大旅社。由于街上汇聚了太多南来北往的车辆和行人,因此炸弹几乎无一例外地落进人群里爆炸,把地上炸出许多触目惊心的大坑来。 紧接着第二轮呼啸的炸弹又炸坍了无数民房,炸起很多粉红色的rou末和血雾来。保山城到处黑烟冲天,死尸壅道,天崩地裂的巨响不绝于耳。尽管侥幸活着的人群大梦初醒,鬼哭狼嚎地往城外逃命,然而日本飞机仍不肯放过他们。飞机到处追逐人群,把雨点般的炸弹和机枪子弹往他们头上倾泻。 许多年后,当我回滇西采访时,在南洋大旅社的旧址上已经矗立起相当规模的百货大楼。舞厅霓虹灯和迪斯科音乐的节奏日甚一日地覆盖着小城的夜生活。但是当地人并没有忘记过去。一位老人用拐杖咚咚地拄着地面说:“呶,就在这下面,还埋着上万人的尸骨哪!” 我觉得那拐杖仿佛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