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第4/8页)
建安初年(196),前去游说袁术部将戚寄、秦翊,让他们率领部众同自己一同投奔曹cao。曹cao对他很赏识,由司徒府召为掾史。后来孙策派置的庐江太守李述引兵攻打扬州,杀死扬州刺史严象。庐江的梅乾、雷绪、陈兰等趁势在江淮地区聚积起几万人马,攻掠州县,涂炭生灵。当时曹cao正被袁绍围攻,不能分身前去平定叛乱,他认为可以把东南地区的政事委托给刘馥,于是上表请朝廷任命刘馥为扬州刺史。刘馥一接受任命,就单人匹马奔赴合肥空城,建立起州城的治安措施,对合肥南部的雷绪等势力采取恩抚的策略,让他们都安定地集结,使雷绪等人很感动,不断地奉献物品。几年中,这种感化恩抚的政策收到了极大的效果,百姓安居乐业,当初流离逃难的人成千上万地渡江越岭返回故乡。这时候,刘馥开始集中众儒生,建立学校,扩大屯田,兴修治理芍陂、茄陂、七门堰、吴塘等阻水的土堰,用来灌溉稻田,使粮食增长,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又高高地构筑起城上的防御工事,大量贮存滚木。。石,编制了千千万万领草苫,并增加了几千斛鱼脂油的积储,作为战斗防御的准备。 安十三年(208),刘馥去世。孙权乘机率领十万军队攻打围困合肥一百多天。正赶上连天下雨,城墙几乎要坍塌了。守城的军民用草苫蓑席覆盖住城墙,夜间点燃鱼脂照亮城外,观察敌方的动向而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敌方终于因为损失惨重被迫撤退。扬州地区的官吏百姓因此对刘馥更加怀念,认为刘馥的守御策略比起春秋时期守晋阳的董安于还要出色。至于他所兴修的水利设施,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 刘馥的儿子刘靖,黄初年间(220~226)由黄门侍郎升任庐江太守,魏文帝下诏说:“您父亲过去在那里任职,现在您又要去管辖这个郡,真可以说是能为国家担当重任了。”后来刘靖被调任河内郡太守,升为尚书,朝廷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又出任河南尹。散骑常侍应璩给刘靖写信说:“你由外边来担任纳言的职位,在京城作官。使百姓富足的政策,在于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院墙篱笆要造得又高又陡,来杜绝那些偷盗的企图;播种的时候,一定要选好搭配黍、稷、麻、麦、豆五类种子,以避免水旱灾害;农具一定要完备充足,不能耽误农时;养蚕、种麦要有苫盖的准备,才能保证不受雨淋。吏员要按期升迁,不要让他们滞留原位;鳏寡孤独的人,让他们享受到官仓的赈济;再加上明察秋毫,执法如山,不为权势所屈的魄力;各级官吏遵奉朝廷的旨意,举国上下都能垂手听命,那么,即使是前朝治理京兆的能臣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王骏,也不能同您相比。”而刘靖施政大多做到了应璩所说的那样。起初似乎让人感觉琐碎繁复,但最终还是便利了百姓,行事有他父亲的遗风。因为母亲去世,刘靖离任奔丧,后来又担任大司农卫尉,晋封广陆亭侯爵,食邑三百户。刘靖曾上疏陈说儒家教化的根本道理,他说:“学问之道,乃是关系到治乱的法则仪制,是圣人最重要的训诲。自从文帝黄初推崇建立太学,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但罕见培养出有成就的人才,原因就在于博士的选送太轻易,众儒生又是为了逃避兵役而来,高门贵族的子弟诋毁太学,引为耻辱,所以没有真正来求学的。虽然挂着学校的招牌却没有学习的人,虽然设立了教育的体制却没有什么功效。应该用高标准来选拔博士,选择那些行为能够作出表率,通经学能够胜任教师的人来执掌太学,教导儒生。遵照古代的制度,让食邑两千石以上官员的子孙,从十五岁开始,都进入太学。明确地制定升降奖惩的学习法规。对那些能通晓经术、修养德行的,要提升他们以发扬盛德;对那些敷衍了事、荒废学业的,要开除他们以示惩罚。推选出素质好的来接受教育,对一般人则劝勉他们行善,这样一来,那种浮华庸俗的风气不用禁止就会自行消灭。阐发弘扬儒家思想的根本宗旨,使那些还没有归顺的地区也得到安抚,使四方百姓承受儒家风尚的沐浴,边远地方的人民也自动前来归附,这就是圣人的教化,达到治世的根源。”刘靖后来升任镇北将军,持节总管河北地区的军事,他认为“边防一贯的、最重要的策略是守御,没有比守御更好的办法,要分清百姓和蛮夷的界限”他开拓了边疆的防线,在险要的地方屯兵据守。又修凿拓宽了戾陵渠大堰,引水灌溉蓟州南北的大片农田,使田地能够连续三次种稻,边疆的人民都得到利益。 嘉平六年(254),刘靖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征北将军,并晋封他建成乡侯爵,谥号为景侯。他的儿子刘熙承袭了他的爵位。 司马朗传,司马朗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九岁的时候,有人说起他父亲时称字而没有称名,司马朗说:“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个人对他表示了歉意。十二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来都长得高大。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习气,折损年岁来谋求学业的成就,这不符合我的志向。”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后来关东一带黄巾军起事,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县,临近险要的山区,打算迁徙到温县居住。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在您离开野王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却不能把死期延缓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着一郡人民的希望,现在贼寇还没到您就要先离开,沿山一带州县的人民必然恐惧震惊,这等于动摇民心,为那些强盗坏人打通犯罪的途径啊!我私下里真为全郡担忧。”李邵不听劝告,边境一带的山民果然发生动乱,往内地迁徙,很多人遭到贼寇的洗劫。这时候,董卓强迫皇帝迁都长安,他自己却因而得以留在都城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官居治书御史,照理应当随皇帝同往长安。由于全国到处都不太平,就让司马朗带着家眷先回乡。于是有人报告说司马朗要逃跑,抓住他来见董卓。董卓对他说:“您与我死去的儿子同岁,可是您却几乎大大地辜负了我。”司马朗回答说:“明公您凭着崇高的德行,在灾荒兵乱交加的年月,能够为国家清除大批的乱臣贼子,推举大量的贤士,这真可以说是处心积虑,使国家得到大治。您的威望品德因此更加崇高,功勋业绩也因而更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