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县里的人们 (第5/7页)
不开社会主义的步。我们全公社干群一定要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要学蜡烛一条心,莫学灯笼千只眼。作为先进单位,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有成绩不说跑不了,有缺点不说不得了。要把鼓励当动力,不让荣誉成阻力,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不到长城非好汉,继续革命永向前。否则的话,我们就会钝镰刀割麦子——拉xx巴倒。” 最后一句话有些突兀,但意思大家明白,即不像前面说的那样做,学大寨就会学不成。至于有些村俗,那是大家从小习惯的。他们感觉到的是书记的激情。 然后是大队干部发言。他们都努力模仿公社书记的风格。公社书记带头发言的时候,他们都很崇拜地看着他那一张一合的嘴,心里暗暗地把那张嘴当作了楷模。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吃大苦,出大力,流大汗,誓把下马山山河重安排…”大队干部们很踊跃。他们许多人事先在县城的新华书店发现了一本好书,叫《工农兵豪言壮语集》,便专门买了来,备发言之需。 只是有点难为了那些上了年纪又没有文化的生产队老队长。不过,既然有了一种风气,那他们说出一两句有水平的话来,也是不成问题的。 “解放前,那年腊月,雪是从来没有的大,风像杀人的刀…”说着,老泪横流。在场的妇女干部先是眼圈发红,继而就用呜咽和擤鼻涕的反响,淹没了发言。 县委书记和其他一些领导先后到下马山公社来听过几次讨论,每次都极感动。 也有跟下马山公社相反的例子。 红旗公社的代表住在县农资公司。公司给他们腾出了一间堆化肥、农药的仓库,不但没有地板,连水泥也没有铺。又潮湿,又难闻,简直是受洋罪。他们全体义愤填膺,却又有苦难言。哪个叫他们是全县倒数第一的公社呢!偏偏又取了个好名字,县委领导一说起来就是:红旗给你们糟蹋完了! 那么,现在,他们自己也就难免要受一点糟蹋。 不过,他们晓得爱惜自己。分公社学习讨论的时候,他们整整把大半个身子埋在被窝里,只露出肩膀以上的部分,极惬意地靠在墙根上,暖暖的,懒懒的,说着这次大会的花絮。 “喂,你们晓得么,韩英偷(偷人养汉)彭霸天呢。” 报到那天晚上,安排的文艺活动是县剧团演出《洪湖赤卫队》。两天后,他们就清楚了县剧团扮演韩英和彭霸天的两位演员曾经发生不正当两性关系的一切细节。 “还了得,不成了阶级调和么?”有人从地铺上一下坐直身子,奋起批判。满仓库于是一片欢声笑语。潮湿和化肥农药的恶浊气味带来的诸般烦恼便暂时被置诸后脑壳。 县城见闻毕竟有限。讲完,就打扑克。在地铺上分作若干堆,用被子窝着脚,除了开大会,就日以继夜地苦战,打得昏天黑地,把一副达达响的新牌打得面目全非。 他们也有豪言壮语:坐着吃,睡着讲,没有吃,找县长(县长亲自负责大会的后勤工作)。 2.伙食和俏姐儿。 四干会也是展览会。各个公社的脸面都在这里展览。生产上的先进或落后,那已是有了数字做依据的,无可争。但有时候,一个单位是不是真有脸面,并不见得就一定看你是不是大寨社、大寨队,产量过了“纲”一人一头猪。 要比的方面很多。 例如打扮。那些从靠城市近的公社来的人,总是较为随便大方。妹伢们的头发在脑后像稻草似的一把挽住。男人的帽子不是扣在眉梢上就老是有些歪。即使有专门穿了新衣服来开会的,那衣服也做得可体,只增其色,不损其容。而从偏僻山里来的人,则就像来办集体婚礼的。男人一个个把脸刮得锃光。旧棉袄外面罩着一身簇新的青土布对襟褂子,布扣子一津扣上,最上面的在颈上勒出一道箍。女人一个个都绞了脸,眉毛细细,面皮光光。头发扎紧得连头皮扯起,在发髻的形状上用尽功夫。每只头最少用了半斤生发油,亮崭崭的不像头发,像是头盔。一望而知他们的审美观念,以及由这种观念体现的文化,尚极古老。 例如举止。平原、州地上的人走路总有些拖拖沓沓,满不在乎的样子。山里人走路则像出cao,哪怕在水泥马路上,脚也提得老高,好像爬坡,好像生怕被什么绊住。 虽然这两种打扮举止都各有自己的理由,但相形之下,谁该自豪,谁该自卑,却是很分明的。毕竟以“土”为荣的人少。 而最能给脸面造成影响的,头一是伙食,第二是俏姐儿。 四干会的伙食由各公社自办。会议的伙食补助标准是统一的,伙食办得怎样,则要看各公社的经济实力。各公社在研究参加四干会的各项事宜时,伙食问题往往议得最具体。从超过标准的部分怎样摊派到举谁掌厨,都一定落到实处。民以食为天。有没有吃,吃得如何,是最关声誉的要紧事。四菜一汤的规定从来不能执行。大家互相瞟着,六菜一汤,八菜一汤,十菜两汤,两个主荤,三个主荤,四个主荤,日日递增,步步登高,你追我赶,形势十分喜人。在这场较量竞赛中,各公社都是全力以赴。 对比最鲜明的是同住在县委党校院子里的江上公社和长岭公社。 长岭公社办伙食有极大的有利条件。他们是全县最边远的一个山区公社。野味成为他们伙食的一大特色。可惜的是,再稀世的山珍一从长岭公社那位烹调大师手上出来,就都变成了一津的牛屎般的黑色。不晓得这位大师从哪里听说,城里人做的菜所以好吃,主要是得了酱油之功。这使得他把酱油当成了唯一的法宝。至于味道呢,有人形容说是锅里翻了盐船。 跟他们共一个厨房的江上公社就不同了。江上公社在一个州上,因为“以粮为纲”取消了渔业队。这样,可供力、伙食选择的原料也就很有限。除了猪rou,就是白菜豆腐。但他们靠近城市,公社选来掌厨的,是一个在城里的一家馆子做过好几年厨房下手的人,略通一点色香味。虽然算不得什么佳肴,到底有城里的风味。 总之,他们各有千秋。 然而,在差不多同样重要的另一点上,江上公社则占了绝对的优势。 江上公社的会议服务组尽是清一色的女知青。这些女知青一个个都好像是过了拣的,高矮、胖瘦都差不多,哪一个也不比县剧团的那个花枝招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