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_第453章关东士人的愤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53章关东士人的愤怒 (第2/3页)

们当然反对关东士人加入到帝国权力和财富的分配之中。但“分封”贵族集团又妄图分封诸侯,妄图在帝国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获得最大的一块利益,所以他们的思想生了变化,他们逐渐把自己从大秦的以坚持“法治”思想为主的官僚集团中分裂了出来,他们试图借助关东博士集团和关东本土地方势力来抗衡中央。

    从有利于推进“分封”的目的出,以右丞相隗状为的在京豪门权贵和以吴王公子高、齐王公子骧为的地方势力纷纷上奏,他们虽然没有明确支持太子,支持关东博士集团,但也建议始皇帝和中枢考虑到当前的局势和关东地区的实际情况,行“仁义”之举修改严酷刑律,拓宽选才渠道以保全私学,延续除法家之外的诸子学术的传承。

    =

    始皇帝三十一年深秋,大秦迎来了实施休养生息之策的第二个丰收年。

    “上计”开始,各郡国使者赶赴咸阳。经过初步统计,因为全国连续两年大丰收,而北疆镇戍今年的支出大幅削减,中央财政以最快的度“触底反弹”乐观估计的话,只要下一年度风调雨顺再获丰收,中央财政就能摆脱危机,迅增长。

    风调雨顺固然重要,而国内外局势的稳定则更是至关重要。

    始皇帝书告武烈王公子宝鼎,授权他与匈奴人展开进一步的议和谈判。虽然双方结盟的阻力太大,但始皇帝认为,宝鼎可以在其职权范围内,以北军统率部的名义,与匈奴人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官方贸易,一方面赢得更长久的边境和平,一方面尽快挑起匈奴人和大月氏、东胡之间的战争,另外也可以利用这种贸易获得更多的战马,增强北军远征的能力,为几年后的北伐做好准备。

    因为中央财政状况得到改善,未来一年的预期也非常乐观,所以中枢不少大臣建议重新开始直道的修筑,同时考虑到咸阳宫太小,更多的大臣建议在渭南上林苑中修建一座宏伟的新皇宫。还有就是始皇帝的骊山寝陵已经停修数年,也应该继续修筑了。

    始皇帝有所心动,征询宝鼎的意见。

    宝鼎毫不犹豫,断然阻谏,而且言辞非常犀利。

    直道的主要工程量集中在子午岭和白于山,削山填谷,耗费惊人。前期在子午岭段的修筑之所以缓慢,就是因为其工程量过了原先的估算。新皇宫和骊山陵也是庞大工程,保守估计仅仅所需征的民夫就多达百万以上。百万人的建设大军,需要耗费多少财政?

    现阶段帝国的国策就是“与民休养、轻赋薄徭”就是要集中力量恢复国力,任何损耗国力的土木工程,不管是不是急需或者必要,一律禁止。凡违令者,等同于谋反叛国,杀无赦。

    中央财政摆脱危机,持续增长,并形成良性循环,是确保帝国稳定和中央权威的基础。没有充足的财政,中央拿什么戍边?拿什么供养军队?没有军队,中央拿什么保证帝国的稳定,保证老嬴家对中土的统治?

    宝鼎随后再上一道奏章,他在奏章中严厉警告文武百官,北疆镇戍关系到中土的存亡,南北战争迫在眉睫,中央财政在改善之后都要投到这场战争之中,谁敢打中央财政的主意,谁敢置北疆危机于不顾,那他就是大秦的敌人,十恶不赦,人人得而诛之。

    此奏一出,咸阳震惊,所有关于大兴土木的呼声瞬间消失。

    =

    严冬来临。

    宝鼎看到咸阳政局平稳,随即决定西巡,与大月氏王紫苏会晤。

    就在这个时候,关东出事了。

    《韩非子》在全国郡县刻制,凡帝国官僚都要研习,各级学府都要教授,但现实情况是,大秦本土郡县基本上能严格执行,而在关东地区却遭遇到了巨大困难和阻力。

    秦人官僚毕竟有限,即便以武将领文职,也一样严重不足。治理一个郡县需要真本事,仅靠认识几个大字远远不够,再加上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实际情况,所以关东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各级府署中,大量征募关东士人充任掾属。

    法家大贤和法家学术在关东诸侯国中的变法中曾经辉煌一时,但因为关东各国的变法先后失败,所以法家学术必然衰落,唯有在变法成功的秦国大放异彩。关东士人研习法家学术者寥寥可数,这导致咸阳的这一命令在关东地区根本无法执行。

    难道把这些不是研习法学的掾吏统统赶走?当然不能驱赶,就靠这些人做事了,再说秦人的地方军政官长还要靠他们来培植和展地方势力。既然这些人不能驱赶,要继续留用,那地方的军政官长如何执行咸阳的这一命令?

    这些人根本不会研习法家学术,即便在强制情况下不得不学,也是一目十行,敷衍了事。不过考虑到他们自己的“饭碗”他们尚不至于与官长们直接对抗,但地方的名士大贤不能不反抗,这关系到他们的生存,自身的生存和学术思想的生存。

    按照咸阳的命令,中土的士子若想进入仕途,就必须研习法家学术,入仕考试的基础就是法学,而官僚的考核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