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章意料之外 (第1/6页)
第十六章 意料之外 四月十二。潭柘寺。 直到巳时将过,才有人发现阿丑不见了。 第一个觉得不太对劲的是执役僧的管事胖和尚。 他在进行每天的例行巡察时,发现过去一直打扫得清清爽爽的地面,今天竟显得意外地凌乱。 于是他去伙房找阿丑。 到了伙房,却看见那里也已乱作一团。 伙房的僧头正站在一边干着急。 水缸就快空了,每天这个时候早该淘好的做午饭用的米却仍呆在墙角的米袋里。 干这些活的,本该是阿丑。 胖和尚当机立断,将全寺上下七十余名执役僧全部招集起来,留下三十人在伙房挑水、劈柴、淘米、洗菜,其余人等一齐出动,寺里寺外去寻找阿丑。 胖和尚自己一溜小跑,向方丈禀告这个意外情况。 十几年来,几乎寺里所有的人都认为阿丑是个多余的人,谁又能想到,一向平静、规律、有条不紊的潭柘寺,会因为少了一个“多余的人”而天下大乱呢。 无初大师对这件事本不太在意。 虽说自他主持潭柘寺以来,还未发生过僧人失踪的事,但这次失踪的毕竟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执役僧。 “也许他是受不了修行的清苦,俗缘未尽,贪念红尘吧。”听完胖和尚的禀告,无初大师叹了口气,喃喃道了几声:“罪过,罪过,阿弥陀佛。”也就将它抛在脑后了。 几天来,他一直在潜心修习《忘忧清乐集》中几盘著名的棋谱,哪有闲心管这等俗事。 打发走了胖和尚,他继续打他的棋谱。 很快,他又完全沉浸在棋枰上玄妙的黑白世界中去了。 直到他听见一阵“咕噜噜”的怪叫声,才觉得事情比他想像的不知要严重多少倍。 无情地将他从玄妙的黑白世界里拉出来的“咕噜噜”的怪叫声,是自他肚子里发出的。 他饿了。 午时将过,平日里,他早就该吃过午饭,甚至已小憩醒来了。 出了这种事,他这个方丈岂能不亲自过问。 走出禅房,他就发现地面不像往常那般清洁,僧人们也不似平日里那般精神。 他们走起路来,脚步都显得虚飘飘的,像是三天没吃上一顿饭。 伙房前围了一大群护寺的武僧,一个个都瞪着眼,直着脖子大声吵吵着,看见方丈大师来了,吵闹声才渐渐平息。 胖和尚不住地用衣袖擦着头上的汗水。 无初大师道:“这是怎么回事?” 胖和尚赔着笑道:“请方丈放心,饭马上就得,马上就得。” 无初大师四下看了看,道:“执役的僧人也不少嘛,人手还是不够?” 胖和尚道:“这都得怪那个阿丑,平日里这些活都是他干。” 无初大师皱了皱眉,道:“少了他一人,就忙不过来了? 他一个人干的活儿,你们二三十人都下不过来?” 胖和尚头上的汗出得更快了。 老实说,他心里也一直在奇怪。 这些活,平日里阿五一个人是怎样干完的o 无初大师叹了口气,道:“那个阿丑找到没有?” 胖和尚道:“寺里寺外都找遍了,连个人影也没有。” 无初大师又叹了口气,道:“罪过,罪过,老衲总算明白他为什么会离寺出走了。” 午饭终于做好时,已比往常足足晚了一个时辰。 无初大师吃过午饭,肚子里不再有“咕噜噜”的怪叫声,但他已没有心情继续打棋谱。 他慢慢走过满地浓荫,向九峰禅师住的小院那边走去。 没心情打棋谱,就只有找九峰聊天了。 禅院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人声。 九峰不在禅房中。 问了七八个僧人,才有人说,好像已有两天没在寺里见过九峰禅师了。 无初大师心里顿生感慨。 九峰禅师离寺两天,寺里几乎没人知道,可一个执役僧人不见了,却在寺里掀起如此大的风波,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潭柘寺僧众逾千,可又有几人是正真为了修行,为了佛理才出家的呢? 普天下的佛门子弟,又有多少是为了修行而出家呢? 从什么时候起,普度众生的佛门,已成为很多人心目中一个能不劳而获,混口饱饭吃的行当了? 无初苦笑着,慢慢往回走。 ***** 干水河边。 卜凡背靠着那株斜生的老柿树,看着水面上一动也不动的浮漂。 河边浅水中,浸着一只渔篓。 今天的成绩颇为不俗,渔篓中已有四条尺把长的大青鱼在扑腾了。 卜凡不禁微微笑了起来。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子的,你有心去做,并为之耗费巨大的心血,结果往往是很不尽如人意,而当你无心之下,偶然一试时,却成功了。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行。这句己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俗话,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卜凡今天来河边,本意并不是为了钓鱼。 想一想,他自己也有些奇怪。 近两个月来,他几乎从未上山采过药,钓鱼的次数却大大地增加了。 每一次,他的成绩都很不俗,最多的一次,不过两个时辰,就钓上了十四条鱼,可每一次,他来河边的本意都不是为了钓鱼。 卜凡轻轻吁了口气,挪了挪身体,让自己在树干上靠得更舒服些,微微眯起双眼,看河面上细碎闪烁的波光。 他在想一个人。 每次来河边,看见他正靠着的这棵老柿树,他都会想起这个人。 这个人就是解缙。 一想起解缙,首先闪现在他眼前的,就是看见鱼儿跃出水面时,解缙那兴奋的表情和孩童股的冲动。 他多希望现在解缙就坐在一边,执着根渔竿和他一起钓鱼啊。 卜凡的心里不禁有些发酸。 直到现在,他还是不太能接受解缙获罪下狱至死这个已过去好几年的事实。 解缙是举国公认的第一大才子,才子总是有些臭脾气的,看到了不太顺眼的事,勉不了会发几句牢sao。 其实,历朝历代,哪个文人不爱发几句牢sao,而且也仅仅是发几句牢sao而已。牢sao发过仍然会忠心耿耿地替朝廷做事,为国君歌功颂德。 身为人主的一国之君竟会连文人的几句牢sao话也容不下,还能算是一个明君吗? 想挥自已现在的处境,他不禁叹了一口气。 他心里很烦,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如何面对这次找上门来的麻烦。 所以他才会三天两头来河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