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泰族训 (第4/12页)
,口嚼滋味,耳yin五声,七窍交争以害其性,日引邪欲而浇其身 夫调和,身弗能治,奈天下何!故自养得其节,则养民得其心矣。所谓有天下者, 非谓其履势位,受传籍,称尊号也,言运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纣之地,左 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浦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矢而 射,傍戟而战。武王左cao黄钺,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纣 有南面之名,而无一人之德,此失天下也。故桀、纣不为王,汤、武不为放。周 处酆镐之地,方不过百里,而誓纣牧之野,入据殷国,朝成汤之庙,表商容之闾, 封比干之墓,解箕子之囚。乃折枹毁鼓,偃五兵,纵牛马,搢笏而朝天下,百姓 歌讴而乐之,诸侯执禽而朝之,得民心也。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 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昭王奔随,百姓父兄携幼扶老而随之, 乃相率而为致勇之寇,皆方命奋臂而为之斗。当此之时,无将卒以行列之,各致 其死,却吴兵,复楚地。灵王作章华之台,发乾溪之役,外内搔动,百姓疲敝, 弃疾乘民之怨而立公子比。百姓放臂而去之,饿于乾溪,食莽饮水,枕块而死。 楚国山川不变,土地不易,民性不殊,昭王则相率而殉之,灵王则倍畔而去之, 得民之与失民也。 故天子得道,守在四夷;天子失道,守在诸侯。诸侯得道,守在四邻;诸侯 失道,守在四境。故汤处亳七十里,文王处酆百里,皆令行禁止于天下。周之衰 也,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故得道则以百里之地令于诸侯,失道则以天下之大畏 于冀州。故曰:无恃其不吾夺也,恃吾不可夺。行可夺之道,而非篡弑之行,无 益于持天下矣。凡人之所以生者,衣与食也,今囚之冥室之中,虽养之以刍豢, 衣之以绮绣,不能乐也。以目之无见,耳之无闻,穿隙xue,见雨零,则快然而叹 之,况开户发牖,从冥冥见炤々乎!从冥冥见炤々,犹尚肆然而喜,又况出 室坐堂,见日月光乎!见日月光,旷然而乐,又况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 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又况万物在其间者乎!其为乐岂不大哉!且聋者,耳形 具而无能闻也;盲者,目形存而无能见也。夫言者,所以通己于人也;闻者,所 以通人于己也,喑者不言,聋者不闻,既喑且聋,人道不通。故有喑、聋之病者, 虽破家求医,不顾其费,岂独形骸有喑、聋哉!心志亦有之。夫指之拘也,莫不 事申也;心之塞也,莫知务通也;不明于类也。夫观六艺之广崇,穷道德之渊深, 达乎无上,至乎无下,运乎无极,翔乎无形,广于四海,崇于太山,富于江河, 旷然而通,昭然而明,天地之间无所系戾,其所以监观,岂不大哉!人之所知者 浅,而物变无穷,曩不知而今知之,非知益多也,问学之所加也。夫物常见则识 之,尝为则能之,故因其患则造其备,犯其难则得其便。夫以一世之寿,而观千 岁之知,知今古之论,虽未尝更也,其道理素具,可不谓有术乎!人欲知高下而 不能,教之用管准则说;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则喜;欲知远近而不能, 教之以金目则快射。又况知应无方而不穷哉!犯大难而不慑,见烦缪而不惑,晏 然自得,其为乐也,岂直一说之快哉! 夫道,有形者皆生焉,其为亲亦戚矣;享谷食气者皆受焉,其为君亦惠矣; 诸有智者皆学焉,其为师亦博矣。射者数发不中,人教之以仪则喜矣,又况生仪 者乎!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人也。人皆多以无用害有 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以凿观池之力耕,则田野必辟矣;以积土山之高修堤防, 则水用必足矣;以食狗马鸿雁之费养士,则名誉必荣矣;以弋猎博弈之日诵《诗》 读《书》,闻识必博矣。故不学之与学也,犹喑、聋之比于人也。凡学者能明于 天下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可谓知略矣。天之所为, 禽兽草木;人之所为,礼节制度。构而为宫室,制而为舟舆是也。治之所以为本 者,仁义也;所以为末者,法度也。凡人之所以事生者,本也;其所以事死者, 末也。本末,一体也;其两爱之,一性也。先本后末,谓之君子;以末害本,谓 之小人。君子与小人之性非异也,所在先后而已矣。草木之性,洪者为本,而杀 者为末;禽兽之性,大者为首,而小者为尾。末大于本则折,尾大于要则不掉矣。 故食其口而百节肥,灌其本而枝叶美,天地之性也。天地之生物也有本末,其养 物也有先后,人之于治也,岂得无终始哉! 故仁义者,治之本也。今不知事修其本,而务沼其末,是释其根而灌其枝也。 且法之生也,以辅仁义,今重法而弃义,是贵其冠履而忘其头足也。故仁义者, 为厚基者也。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赵政不增其德而 累其高,故灭;智伯不行仁义而务广地,故亡其国。语曰:不大其栋,不能任重。 重莫若国,栋莫若德。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 美则上宁。五帝三王之道,天下之纲纪,治之仪表也。今商鞅之启塞,申子之三 符,韩非之孤愤,张仪、苏秦之从衡,皆掇取之权,一切之术也。非治之大本, 事之恒常,可博闻而世传者也。子囊北而全楚,北不可以为庸;弦高诞而存郑, 诞不可以为常。今夫《雅》、《颂》之声,皆发于词,本于情,故君臣以睦,父 子以亲,故《韶》、《夏》之乐也,声浸乎金石,润乎草木。今取怨思之声,施 之于弦管,闻其音者,不yin则悲,yin则乱男女之辨,悲则感怨思之气。岂所谓乐 哉! 赵王迁流于房陵,思故乡,作《山水》之讴,闻者莫不殒涕。荆轲西刺秦王, 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瞋目裂眦,发植穿冠。因以此声为乐 而入宗庙,岂古之所谓乐哉!故弁冕辂舆,可服而不可好也;大羹之和,可食而 不可尝也;朱弦漏越,一唱而三叹,可听而不可快也。故无声者,正其可听者也; 其无味者,正其足味者也。吠声清于耳,兼味快于口,非其贵也。故事不本于道 德者,不可以为仪;言不合乎先王者,不可以为道;音不调乎《雅》、《颂》者, 不可以为乐。故五子之言,所以便说掇取也,非天下之通义也。圣王之设政施教 也,必察其终始,其县法立仪,必原其本末,不苟以一事备一物而已矣。见其造 而思其功,观其源而知其流,故博施而不竭,弥久而不垢。未水出于山而入于海, 稼生于田而藏于仓。圣人见其所生,则知其所归矣。故舜深藏黄金于崭岩之山, 所以塞贪鄙之心也。仪狄为酒,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所以遏流湎之 行也。师延为平公鼓朝歌北鄙之音,师旷曰:“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