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_泰族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泰族训 (第10/12页)

义。行动不讲廉耻,为了活着宁愿受辱,还说这是符合管仲志向。施行贿赂,巴结权势,立私废公,结党拉派,博取上层欢心以求宠幸,还说这是符合孔子之术。这样就使君子、小人界限混淆不清,无法弄清谁是谁非。所以百川并流,不能东注入海的就不能算河流;都在经营忙碌,不归善良的就不能算君子。所以好的理论是看它是否能实践,好的行为是看它是否合仁义。田子方、段干木轻视爵禄而珍重自身,不因嗜欲而伤害生命、不以利益而拖累身形。李克竭尽全力辅佐国君,统领管理百官,使万民和穆,使国君活着时没有废弃不办的事、死后也没有遗留的忧虑。这就是具体行为各异而目的都想归向善道的事例。张仪、苏秦家庭没有固定的住处,自身也没有固定的君王来事奉,干出的是合纵连横、颠覆他国的事情和阴谋,将社会搞得翻天覆地、乌烟瘴气、混浊不堪,使诸侯晕头转向、无方向,使人民百姓无法安生休息。或者合纵,或者连横,或者联合众多弱小国家,或者辅佐几个富强的国家。这些具体做法不同,但归属于邪恶则是相同的。所以君子的过失,就像日月亏蚀,怎么能伤害其本身的光明呢!小人也有可取之处,但这就像狗在白天吠叫、猫头鹰黑夜能看见,这对善行有什么益处!

    所以智者不盲目行动,选择了善事去做,考虑到合义才去行动,所以事情办成功后这功效足以依赖,人死去后这名声足以能称道。所以即使有聪明才智,也必定得以仁义为根本,然后才能发挥聪明才智干出一番事业来。聪明能干的人都在经营忙碌,种种事情纷纷涌现,而圣人只能拿仁义作唯一标准来衡量这些人和事,符合的叫做君子,不符合的称作小人。是君子的即使死去,他的名声都不会灭破;是小人的即使得势,他的罪恶都无法抹去。假若让人左手拿着天下的版图,而右手拿着刀刎颈自杀,这样即使是傻子都不会去做,因为生命远比据有天下来得珍贵。但是如果有人为了君亲之难而牺牲生命、视死如归的话,那又是值得称道的,因为道义比生命更珍贵。据有天下这利益与生命相比,这利益又显得相当小;生命是贵重的,但与道义相比,这生命又显得相当轻。人们敢于抛弃生命,正是为了保全道义。《诗经》上说:“平易近人的君子,追求幸福不违背正道。”说的就是君子要以诚信正义来作为处世的准绳。

    想要完成霸王功业的人,必定是能获得胜利的人。能获得胜利的人,必定是个强者。能有强大力量的人,必定是善于利用人力的人。善于利用人力的人,必定是个得人心的人。能够得人心的人,必定是个自身修养有收获的人。所以人心性的修养是自我修养的根本,自我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世上没有自我修养有所收获而失去人心的,也没有放弃自我修养却得人心的。所以治国的根本,务必在于安定民生;安定民生的根本又在于使人民财物充足;而财物充足的根本在于不能侵夺农时;不侵夺农时取决于减少徭役兴建之类的事;而减少这类的事又取决于人的节欲观念。而节欲观念的形成建筑于人对清淡恬静天性的返归。没有摇动了树的根部而树梢却静止的事,也没有弄浑浊了水源而让流水清澈的事。所以了解人性真情的人是不会去做人性所不允许做的事;懂得命运实情的人是不会忧虑命运中无可奈何的东西的。所以不修建高大宫室,原因不是爱惜木材;不铸造大型钟鼎,原因不是珍惜铜铁等金属,只不过是遵循天性命运的真情来做事而已,这样的制度就可以成为万民的榜样。现在人是眼睛爱看五色、嘴巴爱尝五味、耳朵沉溺于五音,这眼、耳、鼻、口争着享受、舒服,以至伤损了人的本然天性,每天产生邪念来摧残自己的身体。自己身体都治理修养不好,又能把天下怎么样?所以将自身的修养掌握好了,那么教化民众就可以得民心。

    所谓拥有天下,不是说只拥有天子君位权势、得到传国玉玺和图籍、获得帝王之尊号,而是说还要能够充分运用天下的力量并得到民众的支持。纣王掌握的地域国土,东到东海,西至流沙,南到交趾,北至幽都,军队从容关可以布防到浦水,士卒达十万之多,可是这些士兵最终调转弓箭、倒戟攻打纣王。周武王左手握着黄钺,右手掉动白旄指挥士兵,纣王的部队就土崩瓦解,败逃投降。纣王徒有南面称王的虚名,却无王者君主应有之德,这就是纣王失去天下的原因。所以站在这个角度看,桀、纣算不上是真正的王,汤、武赶他们下台也不算是放纵犯上。周国处在酆、镐之地,面积不过百里,可是在牧野誓师讨伐纣王,攻占殷都朝歌,朝拜成汤的庙堂,旌表商容的故里,修固比干的坟墓,将箕子从囚禁中释放出来,推翻纣王的统治以后就折断鼓槌、毁坏战鼓、收起各种兵器,放走从军的战马和解放运输的牛,使之能用到生产劳动中去,插上笏板而治理天下,老百姓纵情歌唱庆贺,诸侯带着珍禽前来朝贡,这就是由于周武王得民心的缘故。

    吴王阖闾征伐楚国,五次攻入楚都郢城,焚烧粮仓中的粟米,砸破刻有九龙的编钟,鞭打楚平王的坟墓,阖闾还住进了楚昭王的宫殿。昭王随之逃亡随国,国内的百姓父老兄弟们扶老携幼跟着昭王逃难,于是大家互相鼓励与敌人吴军对抗,同心协力为昭王拼命战斗。在这个时候,没有将领来统帅布阵指挥,百姓们都各自拼死搏击,最终击退吴军,收复失地。楚灵王修筑章华台,发动乾谿战役,引起国内外震动,百姓疲惫不堪,王子弃疾利用了百姓怨声载道的机会,拥立公子比为楚王,百姓们都甩手背离了楚灵王,楚灵王在乾谿挨饿,只得吃野草、喝路边的污水,最终倒在田野里死去。楚国的江山没有改变,土地面积也没有缩小,百姓的性情也无大的改变,在楚昭王统治时代,人们愿为昭王这样的君主献身,但在灵王统治时期,人们却背弃了灵王离开了他,这是因为一个得民心一个不得民心的缘故。所以如果天子得道,这边远的四夷都成为天子的藩卫;如果天子失道,就以诸侯国为边防了。如果诸侯得道,四周的邻国也都会保护他;如果诸侯失道,就只能以自己的边境为边防了。所以商汤处在亳这个地方时,土地方圆只有七十里,文王处在酆这个地方时,面积不过百里,但他们都能使天下人令行禁止。到了周王室衰败的时候,戎族敢在楚丘攻打凡伯,并掳劫凡伯而去。所以得道的君王能凭借仅有的百里地盘对诸侯发号施令;失道的君王就是占据整个天下还会害怕像冀州这样的一个州的诸侯。所以说:别指望人家不侵夺你的天下,如自己站稳了,你所治理的社会就不易被人侵夺。反过来说,你自己走的是一条通向绝亡的道路,却还要非议别人的反抗行为是篡位弑君作乱,这对保护天下到底有何益处呢?

    人所以能生存,是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