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魂_第七章孤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孤旅 (第3/7页)

一路顺风。”

    电台咔嚓挂断了,话筒里剩下一串单调的电频回声。杜聿明气得手直发抖,他完全能够想象出孙立人那张得意洋洋的马脸。孙立人口口声声不敢违抗史罗之命,莫非他偏偏就敢违抗他杜聿明长官之命么?!

    孙杜两人从此结下了不解之怨。他们这段官司一直打了许多年。抗战胜利后,杜聿明在官场上步步高升,孙立人则处处冷落失意,这种鲜明的对照自然不无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再后来,他们的结局几乎殊途同归:孙立人在台湾沦为阶下囚,杜副长官则坐在西山战俘劳改营的土炕上,撰写文章揭露批判蒋介石投靠帝国主义的可耻行径。

    孙立人心情并不平静。

    孙立人,字仲伦,安徽庐江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受过良好教育。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赴美,就读于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获理学士。嗣后考入西点军校,与美国著名将领乔治·马歇尔、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小乔治·巴顿以及史迪威等同为校友。一九二七年毕业,应邀游历欧亚两州,考察英法德日诸国军事,为当时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为数不多的洋务派军人之一。

    新三十八师前身为财政部长宋子文一手创建的中国税务警察总团,武器从美国购买,排以上军官大部分由留学生担任。由于这支部队装备精良武器先进,一直受到军统头子戴笠的垂涎,试图将其吞并。师长孙立人一度被迫离队。这个教训他始终铭记心中。

    他再也不能任意受人摆布了。

    顶撞杜聿明的结果使他面临两种风险选择:如果突围失败,他将以抗命罪受到审判。即使突围成功,他仍然可能受到上面的非难而被撤职。因为抗拒杜长官同样意味着对委员长不忠。

    3

    孙立人是这样一种军人,他受西方影响甚深,看重荣誉,崇拜拿破仑,注重发展个性和自我意识。他主动性极强,这一点往往使他的上司不大满意。淞沪抗战和武汉会战,他指挥部队不仅完成防守任务,还常常主动出击,多次取得局部胜利。

    他同时也多次受到军长申斥。

    在缅甸,他与美国人几乎一见如故。他之所以毫不犹豫选择追随史迪威,其中不仅有个人气质、性格、文化教育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渴望获得美国将军的庇护。中国官场尔虞我诈,政治势力盘根错节,假如他有美国人撑腰,戴笠们还敢肆无忌惮地排挤他么?

    要获取就要付出代价。现在的代价就是大胆抗命,把队伍拉到印度去。现实逼迫他这样做,生死攸关,他别无选择。

    副师长齐学启匆匆报告,特务营长涂虎企图把队伍带走,被抓起来了。

    孙立人微微沉吟,命令把涂虎带上来。

    涂虎是军长张轸的外侄,平时作战很勇敢,此时虽然五花大绑,却全无惧色。

    孙立人淡淡地问:“涂营长知道在战场上违抗军令该当何罪吗?”

    涂虎不服,大声反问:“孙师长不遵令回国,又该当何罪?”

    孙立人:“我奉总指挥史迪威罗卓英之命转进印度,莫非涂营长另外接到什么命令了吗?”

    涂虎语塞。

    孙立人又问:“涂营长何去何从,请从速决定。”

    涂虎咔地立正,答曰:“我决意追随杜副长官回国,别无二心。”

    孙立人环顾四周:“还有愿与涂营长同路的吗?”无人响应,乃命将涂虎松绑,逐出队伍。部下有人担心涂虎此去对师长不利,孙立人叹道:

    “我既铤而走险,又何必强求他人乎?”

    铁骑呼啸,战车隆隆。在孟拱至温佐三百公里干线公路上,孙立人亲率新三十八师万余官兵向南疾进,他们冒着空中敌机轰炸扫射和地面日军围追堵截,以决死的勇气和破釜沉舟的决心迅猛突围。

    十一日晚,孙师先头营在南马与日军一个搜索大队迎面相遇。日军将车辆阻塞于道,并占据房屋强行阻击。孙立人一面指挥战车向敌人开炮猛轰,一面下车率领士兵排除障碍。全师只用了四十分钟就杀开一条血路,然后毫不停留地向南开进。

    十二日,该师再次与日军一个联队相遇,日军依仗炮火优势气势汹汹地扑来。孙立人衣衫已破,胳膊上缠着绷带。他跳下坦克,端起一支冲锋枪,向士兵喊道:

    “狭路相逢勇者胜。生死存亡,在此一战——冲啊!”坦克装甲车喷吐火舌,上万名决一死战的中国士兵呐喊着,紧随他们的师长向敌人发起反冲锋。两军短兵相接,激战一整天,日军被击溃。天黑下来,中国军队留下一千多具不及掩埋的官兵尸体,踏着悲壮的夜色越过战场继续南进。此后两日,他们一连打垮日军多次阻击,终于赶在敌人主力合围前到达温佐,然后一个干净利落的急转弯甩掉追兵,踏上通往印度的道路疾驰而去。

    孙立人终于以前所未有的勇气主宰了自己的命运。他不仅挽救了全师人,也挽救了自己。

    半月后,新三十八师到达印度边境锡邦,沿途收容了数以千计的缅甸难民和印度败兵。不料印度守军竟然如临大敌,拒绝该师入境。英国边境官员提出中国军队必须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才能进入印度。孙立人换上一身崭新的少将军服前往谈判。当他踏进锡邦镇驻军师部时,不禁喜出望外,原来这支部队就是新三十八师在仁安羌解围的英印第一师。大胡子英国师长惊奇地跳起来拥抱他,并连声大呼:“Sorry!Sorry!(抱歉)”

    次日,新三十八师全体官兵经过擦洗车辆整理军容,精神饱满地开进印度。英印军仪仗队列队奏乐,鸣礼炮十响以表欢迎。

    至此,参加缅甸作战的盟军队伍,包括中国远征军三个军,英印缅三个师和五个独立旅,均遭到程度不同的失败。只有新三十八军例外。该师未打一次败仗,紧要关头果断突围,安全撤离,得大于失。

    师长孙立人指挥有方,受到亚洲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的高度赞扬,并于戴安澜之后,获得美国国会勋章一枚。

    4

    与新三十八师命运截然相反的是中国军的骄子第二百师。

    北撤一开始,第二百师就被赋予担当后卫的重任。师长戴安澜是坚定不移的回国派,全市官兵上下齐心,跟随师长回国。黄埔三期出身的戴安澜与美国留学的孙立人不同,戴氏不懂外语,对外国人不感兴趣。他是委员长嫡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