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焦土抗战 (第1/7页)
第十四章 焦土抗战 1 公元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一日凌晨五时,中国远征军右翼集团两个先头师顺利度过了怒江天险。 进入临战状态的军队在峡谷里集结完毕,就兵分数路开始了翻越高黎贡山的艰苦行军。天亮后美军侦察机发来电报,报告腾冲城东北郊有大批日军正在加固工事。 腾冲位于怒江峡谷以西一百公里,中间亘横着一道耸入云天的高黎贡山脉。腾冲守敌为日军第五十六师团第一四八联队及附属炮、工兵各一部,总兵力约七千人。中国指挥官判断敌人的意图是收缩兵力,凭借腾冲城郊的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与我大军对抗。 按照军事常识,日军一个联队无论如何不能主动出击,在重兵压境的情况下远离据点进行大规模战斗。现在,中国大军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险恶的高黎贡大山和恶劣的高山气候。 高黎贡山雄踞怒江西岸,绵延百里,山势陡险。主峰大垴子顶,海拔四千公尺,山顶终年积雪。怒江峡谷素以立体气候著称,河谷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候变化无常。古往今来,客旅商贾出入腾冲,唯有旱季可行;或经马面关通往腾北,或经斋公房到达腾南。且沿途重崖叠嶂,森林蔽日,山高路险,人畜难行。头顶猿啼鹤鸣,脚下万丈深渊,人畜稍有闪失,便会粉身碎骨。 如果雨季一到,情形将更佳险恶。 不幸的是,当中国大军的长长行列出现在山下的时候,天边已经响起了一阵阵雨季逼近的雷声。 初降的大雨给行军者带来许多意外的灾难。尽管工兵在前面昼夜开辟道路和加固桥梁,但是队伍里还是不时有人失足坠崖或被洪水无情卷走。 损失更大的是那些驮着沉甸甸的枪炮弹药的骡马队伍。 怒江战役初期,盟军从印度空运了一千二百匹体格高大强壮的良种骡子到中国,它们是美军野战司令部专门为山地作战配备的运输工具,每匹折合成本三百美元。由于这些骡子全都训练有素,它们一次可以驮载半吨弹药行走如飞,并且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不会受惊。美军顾问正是指望依靠这只数目庞大的骡队在怒江战役中担负起艰巨繁重的后勤运输任务,以确保进攻顺利进行。 然而高黎贡山区的险恶气侯和道路彻底葬送了这些来自恒河平原的洋骡子们。 据美军参谋团新闻处当月发布的战报称:战役开始头一周。损失军骡达六百一十三匹,相当于骡队总数的二分之一强。折合成本约二十万美元。 因此在渡江之初那段日子里,无论白天黑夜,士兵们到处都能听见山谷里传来洋骡子未曾断气的哀鸣。 随着海拔升高,空气骤然寒冷起来,滂沱大雨变成一团又湿又重的冷雾。不久,冷雾散开,天上就飘起纷纷扬扬的雨雪。中国士兵只穿一件单薄军衣,呵出的热气好像一团团棉花。严寒冻僵了他们的手脚,刺透了他们皮肤和骨髓,然后像海绵一样很快将他们体内残存的热气吸干净。 一连数日,穿草鞋的中国士兵不断有人冻毙,冻伤者逾千。 远征军司令部电告盟军紧急求援。第三日上午有两架美军飞机冒着撞山的危险,紧急空投橡皮雨衣一万件,才暂时缓解了中国大军面临裹足不前的严重局面。 五月十九日,中国军先头部队分别接近马面关和斋公房隘口,白皑皑的山顶使精疲力竭的中国士兵精神为之一振。据报告,敌人守军约有一中队。于是,弹药卸下了骡背,迫击炮昂起了黑洞洞的炮口,步兵端起了步枪或者冲锋枪,警惕地搜索前进。 积雪在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树影摇曳,鸟雀无声。当灰色的中国士兵逼近隘口时,静悄悄的山隘上有了动静。到处岩石和山洞脱去伪装,露出阴险的射击孔。 敌人的隐蔽工事出现了。 不是一个中队,而是整整一个师团。 2 腾冲地处高黎贡山南麓,为一山谷平坝,背靠缅甸,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明朝正统年间,由侍郎杨宁在平坝中央修筑一座石头城;城墙厚一丈八尺,高二丈五尺,周边长七里三分。风格雄浑坚实,颇似金陵石头城,所以又称“极边第一城” 日军占领腾冲,在城内四周和要隘山口紧急备战,先后筑成各种永久性工事、暗堡、掩蔽部和地下仓库无数,并建有简易机场一座。 由于“芒市一号”机关实现破译了中国人的通讯密码,因此松山师团长决心将师团主力集中到腾冲外线,凭借高黎贡山区的有利地形将中国军各个击破,然后压向怒江峡谷予以歼灭。 松山师团长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是建立在攻其不备和以逸待劳这两个战术原则基础上的。中国军远道而来,背水作战,后勤供应困难;日军虽然人数处于劣势,却据有高黎贡天险,易守难攻。且事先侦悉中国军动向,集中兵力进行打击,这样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松山祐三是在一年前接替渡边正夫担任师团长的。松山师团长是一个典型的日本军人:身材粗壮,意志坚定,充满古代武士的献身精神。笃信进攻,也笃信“皇军必胜”的战争信条;效忠天皇,同时相信日本的敌人都是貌似强大和不堪一击的。他参加过从朝鲜、满洲到香港、安南直至缅甸的支那作战,战争使他从一名上尉迅速晋升为将军,这就使他对自己的前途也对战争更加充满信心。现在,尽管来自怒江东岸的中国军十倍于他的士兵,但是他丝毫也不感到胆怯或者悲观。因为他需要加以证明的正是这一点:日本皇军不仅能够以一当十,而且最终还将征服全世界。 这就是日本军人的战争气质。 这也是日本民族必然胜利和必然失败的内在根源。 五月十九日,初攻马面关,中国军情报失误,中了埋伏,阵亡官兵数百人。 二十二日,南北斋公房战斗激烈,日军频频反攻。担任主攻的第五十三军一一六师伤亡惨重,团长覃子斌上校壮烈殉国。 至五月底,中国军队攻击一再受挫。总指挥部获悉后乃改变战术,将第十一集团军秘密运动到左翼松山龙陵发起进攻,同时将右翼的强攻改为迂回进攻。于是,右翼各部队在当地老百姓协助下,分成若干股,穿过森林,翻山越岭,向高黎贡后山迂回渗透。 六月二日,担任南路进攻的第五十三军某搜索连奉命迂回,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