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第4/12页)
走成,就在詹家祠堂里接着讲《三国演义》,老百姓早早地吃了晚饭,三三两两地去听书。 黄寒梅和九川也去听。黄寒梅不喜欢那些打打杀杀的故事,她去听书,实际上是给郑秉杰通风报信,她现在已经成了西华山抗日游击队的秘密联络员,而且是惟一的联络员。自从郑秉杰那几个人隐进了西华山,就不断有人从外面过来,有的打扮成山货商,有的假装串亲戚,黄寒梅心知肚明,这些人都是从山外来的抗日分子,都是准备拉队伍的,这些人到了东河口,就要找黄寒梅,对上联络暗号之后,由黄寒梅领着去找郑秉杰。 九川现在没有学上了,快活得像是飞出笼子的小鸟,除了帮娘干活,就是看戏听书,再有就是下河摸鱼上山打鸟。八九岁的年纪,长得老气横秋,小眼睛一眯缝,满肚子都是主意。九川喜欢听“三国”尤其喜欢听赵子龙的故事,百听不厌,小小的心灵充满了向往,要向赵子龙那样,一杆长枪打遍天下。 因为张先生的书说得好,把个赵子龙说得活灵活现的,九川崇拜赵子龙,连张先生也一起崇拜了。 说完书,张先生留下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众人于是散伙。 半夜里九川就进入到一个神奇的世界里了,穿着白袍,骑着战马,挺着红缨长枪,呀呀呀漫山遍野追逐着敌人。他被一个声音吵醒了,好像是开门的声音。睁眼一看,家里漆黑,他蹑手蹑脚地下床,摸摸对面娘的床,床是空的,被窝里还有一丝热气。这时候他听见外屋有人说话,细细一听,他的心就轰轰烈烈地跳了起来,原来是说书的张先生,张先生的声音低得像蚊子嗡嗡,九川还是听清楚了。张先生说,黄寒梅同志,形势非常严峻。你向郑秉杰同志转达地委的决定,我们很快要成立西华山抗日游击队,希望他把他掌握的骨干带到苏镇万佛湖南岸,届时我将在那里接应。 九川听他娘说,我记住了。可是这么大的雪,你们怎么出山啊? 这时候九川才发现,在火塘边上还坐着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女子,九川心里一惊,这不是学校的江碧云江老师吗?他听见张先生说,不要紧,碧云同志已经找好了向导,我们趁夜黑雪大,反而隐蔽,这二十里的山路摸过去,就到了苏家埠,那里有小驳轮,可以从水上直接到万佛湖。 九川看见他娘起身,好像在门后的锅灶里摸出了什么东西交给了江老师说,还是热的,你们填填肚子,多保重啊! 江老师说,黄大姐,你也小心。过段时间,我们在队伍上见。 再往后,三个人都站起来了,木板门又吱呀响了一声,那两个人影就不见了。 黄寒梅轻手轻脚回到里屋,摸摸九川的床,九川睡得很死,还打着小呼噜。 其实九川在黑暗中眼睛瞪得老大。娘和张先生说的话,他不是很明白,但是他知道,他们是在做大事,这大事恐怕不比赵子龙做的事情差。九川的心里充满了神秘感,也充满了兴奋。 以后才知道,就在日军向南挺进的时候,皖中的国军守备团抵挡不住,整团投敌了,国军主力紧急调整了部署,淠史河防线已经危在旦夕。江老师是郑秉杰地下支部的书记员,这次秘密返回东河口,就是为了接应张先生的。而那位张先生,真实身份是地委军事部长韩子君。几个月前,西路军失败,韩子君的部队被打散,他是化装成牛贩子,沿途乞讨才回到大别山的。 到了这年秋天,为了适应抗日的需要,东河口也成立了抗日政权,郑秉杰又被派回东河口,公开了身份,担任抗日政府的区长,黄寒梅被选为妇抗会主任。 从此之后,九川娘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娘的经常参加抗日政府的会议,踮着一双不小的小脚走村串户,宣讲抗战纲领,鼓动参加抗战。 四 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陈秋石是西路军的一名连长。 这几年,陈秋石在红四方面军里只担任过两个职务,要么就是团长,要么就是连长。 那次在随营学校,他被软禁了两天,后来写了一份深刻的反省材料交给张咸清,张部长又把他的问题向校首长做了汇报。后来陈秋石才知道,当初派他到随营学校的时候,师长韩子君跟他说是徐向前总指挥亲自点的将,是糊弄他的。徐总指挥只是在会上说,孔雀岭战役有很多值得深思的东西,特别是那个连长,善于用兵,讲究战术,把死仗变成活仗打,这是打仗必须掌握的能力,各级指挥员要向那位连长学习,提高战术水平。 徐总指挥真正了解陈秋石,还是因为他的那份反省检查。 那时节,红四方面军经常搞运动,有些人莫名其妙就被罗列一个罪名,动不动就被处决了。战争年代,艰难时期,没有多少道理好讲。但凡发现思想或者历史有问题的,多数只有两个结局,一是经过甄别,问题澄清,继续使用;二是枪毙。像陈秋石这样的,既没有被澄清,也没有被枪毙的,实属侥幸。 陈秋石虽然有很多想不通的问题,但是他是个明白人。他写了一份很长的检讨书,老老实实地反省了自己对于革命战争认识不够,对同志有消极看法,这是由于经验不足造成的。通过组织教育和个人反思,他明白,他作为一个在旧军校受过教育的人,脑子里或多或少地沾染了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只看见消极的一面,看不见积极的一面。在今后的战争实践中,他要改造自己,虚心向工农干部学习,同他们打成一片,使自己在思想和战术上,都成为一个彻底的革命军人,等等。 陈秋石的这份检查,有真诚的成分,也有投机的成分。他的措辞很有讲究。 好在没有人揪住他不放。张咸清把他的检查交给了校首长,校首长看了,觉得这个人虽然有点教条,但认识问题还算深刻,杀头过分了,留用不合适,就报告到徐总指挥那里。 看到这份检查报告,徐总指挥才知道自己的麾下有个陈秋石,原来就是那个在孔雀岭战斗中初露锋芒的人。徐总指挥调阅了陈秋石的档案,对校首长说,旧知识分子,思想上偶尔有偏差,在所难免。以后打大仗,我们的部队需要懂战术的人。让他教学,不太合适,还是放回部队,让他在战争实际中提高觉悟。 徐总指挥一句话,救了陈秋石一命。 回到部队,团长位置没了,由二营营长宋得凡接任了。赵子明提议陈秋石担任参谋长,又被师政治部否决了,说陈秋石同志需要到基层锻炼,还是当连长合适。 陈秋石心里很憋气,暗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