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莽英雄_第二十一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 (第2/12页)

洪东冈的手下一定饶不过他。”

    这使得阿狗遭遇到了极大的难题。在情势上,坚持要求释放徐海,名正言顺,所以不管态度如何强硬无礼,胡宗宪不能不容忍,而洪东冈的情形与徐海大不相同。不可相提并论,也就无法强责胡宗宪必须释放洪东冈。

    可是,洪东冈如果不能与徐海一起脱险,不仅道义上对张怀无法交代,而且事实上亦不能取得张怀的支持,合力维持局面。这一点不能不明白告诉胡宗宪,极力争一争。

    经过恳切的说明,胡宗宪勉强答应,将洪东冈与徐海并作一案办理。而阿狗则又表示,要听到确实信息,再回桐乡,胡宗宪无奈,只好立刻去见赵文华。

    看完罗龙文的信,赵文华的脸色很不好看,胡宗宪不免忧疑,不知他何以有此表情?“汝贞!”他说“这罗小华,究竟帮谁?”“华公何出此言?胡宗宪答说“罗小华忠心耿耿,决无可疑。”“我看,他是受了胁迫,才写这封信的。”赵文华摇摇头,将信递回给胡宗宪。很明显地,是无可商量的表示。

    胡宗宪深悔处置失当,应该作为自己的意思,有所建议,不该将罗龙文的信给他看,变成受人要挟,不得不听,在气量狭窄的赵文华,心里当然很不舒服。

    事已如此,只得将错就错,索性威胁他一番。主意打定,便即摆出忧形于色的神态说道:“华公,即令罗小华是在受胁迫之下,写的这封信,可是他说的话,是实在的情形,不能谓之为危言耸听。”

    “何以见得?”

    “事情很明显地摆在那里。狗急跳墙,人急悬梁,逼得他们急了,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胡宗宪说“倘或华公一定坚持原来的主意,拿徐海与洪东冈视作叛逆,一起治罪,我自然只有听命的份儿;不过有一点我不能不先陈明,也就是说,请华公先答应我的一个要求。”

    “呃!”赵文华问:“什么要求?”

    “请华公从速移驾杭州。”

    “这,这是为什么?”

    “我接到报告,说为徐海不起的人很多,其中有些人跟徐海有生死相共的义气,恐怕会作出不利于华公的举动来。果真如此,我的责任担不起,杭州,我完全能够控制,可以负责保护华公。”

    一听这话,赵文华脸色都急白了“他们敢!”他色厉内荏地说:“我倒不信。”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胡宗宪说到这里,做出万般无奈的样子,顿一顿足,颓然长叹。这样的表情,越发惹起赵文华的惊疑。

    看他的脸色,猜到他的心里,胡宗宪自喜得计。这一下对症发药,一定可以将他吓得让步。

    哪知一念未毕,赵文华吼了起来:“你别吓我!汝贞,我告诉你,”他转为很严厉的态度“我绝不放那两个贼酋,我也不到杭州。看他们其奈我何?”

    胡宗宪与赵文华相识以来,还是第一次碰他这么大一个钉子,心里当然很不高兴;却又不敢发作,因而脸色越发难看,一阵青、一阵红,好久都不能复常。

    在这难堪的沉默中,赵文华当然要反省,自觉是太过份了些,便放缓脸色加以抚慰。

    “汝贞,”他说“不是我坚持己见,实在是于你我的前程,大有关系。昨天还接到东楼的信,说已有人做好洋洋洒洒的大文章,等着向皇上奏贺削其大难。你想,是这样子的期待,不弄得起漂亮亮的,行吗?”

    “华公的意思我知道,无奈事情不容易。在桐乡的贼赃,如果一火而焚,只怕华公在各方面更不好交代。”

    “这,我也想到了。”赵文华答说“目前对贼酋是采取软禁的办法,就是要让他们投鼠忌器;烧了贼赃,诸酋罪无可逭,必死无疑。我想,你不妨再其他们一起,叫他们写信回去,决不可轻举妄动!”

    “这当然可以办到,而且一定有效。可是,能骗得几时呢?”“骗得一时是一时。”赵文华说“蛇无头而不行,小喽罗虽众,容易收拾。我也不信他们之间会讲什么义气,敢来行刺!”

    他越说,头仰得越高,到后来竟是无视于胡宗宪,一个人仰天在自说自话了。见此光景,胡宗宪知道多说无益,且先照他的话,将软禁在平湖的诸酋先安抚下来再说。

    然而对阿狗如何交代呢?胡宗宪坐在轿子里,不断在自问,直到快至府第,灵感突生,想到了一着险棋,定神细想了一会,觉得这步险棋,大可一走,但要非常小心。

    回府立刻派人将阿狗找了来,在书房接见“怎么办?”他一看到阿狗就顿足“我什么话都说到了,哪知赵大人竟像吞了秤砣似地,铁了心了!”

    接着,胡宗宪将赵文华交涉的经过,细细说了给阿狗听,一再申述,赵文华不相信会有人敢向他行刺。不受恫吓,事情就难办了。

    阿狗听罢,气愤忧急,不由得便问:“那么,徐海就这么不明不白做了冤鬼?”

    “话不是这么说!我的本心你是知道的,只要有法子救他,我一定照办。我知道你也很有计谋,不妨仔细想一想。”说到这里,胡宗宪起身说道:“你就在这里坐一会,我批完几件要紧公事,马上回来。”

    这番举动,过于突兀,使得阿狗简直无法揣测他的用意,所可断定的是,胡宗宪的举动,必有深意在内,该静下来好好想一想。

    就在他困惑迷茫之际,已走到书房门口的胡宗宪却又站住了脚,转身问道:“听说你读过书?”

    “胡朝奉教我的。”阿狗答说“识得几个字,不敢说读过书。”

    “听你这两句谦虚的话,倒真是读过书的。”胡宗宪指着茶几说“你不妨看看书、解解闷。”

    举动言词越发诡异了。阿狗怔怔地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发了一会呆,蓦然意会;三脚两步走到茶几前面,抓起那本书细看。

    书是摊开着的,翻过来看封面,签条上题着:敕撰《太平广记》六个字。阿狗恍惚记得听胡元规谈过,宋朝有四部大书,每部都有几百上千卷,如果真是宋版而又完整无缺,是很值钱的东西。倘有人拿这些书来当,便是大客户上门,应该请到柜房里来议价。

    然而《太平广记》是部什么书?阿狗却完全不知。翻到第一页看,只见印着分类总题,名为“豪侠”;再看摊开着的那一页,第一行是“卷一九五”;第二行是“红线:杨巨源撰”

    他看过戏文《红线传》,只记得红线是位飞檐走壁、来去无声的侠女,却不甚记得其中的情节。因而掩卷沉思,希望唤起回忆,谁知就在将书合拢的当儿,掉下来一张纸条,上写六字:“八月初九阅毕”;墨沈犹新,认得是胡宗宪的笔迹,再算一算日子,不由得大为惊奇——这天正是八月初九。

    于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