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九章请缨第二更 (第3/3页)
瘾头,可那并不是自己打下来的。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到了贞观年间,要说杜睿不想在凌烟阁上混个名号,那绝对是自欺欺人,身为后世之人,他可是太清楚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威名了,要是能和长孙无忌,房玄龄,还有那个没见过面的老爹杜如晦,这等千古名臣一切并列,再来个父子两代人同上凌烟阁佳话,那可就牛大发了。 要想挤进凌烟阁,单单有政略还只是一方面,他能在朝堂之上混的风生水起,无外乎就是对了上千年的知识,可总会有他解决不了的事情,到时候怎么办?还不如实打实的捞上一点儿军功来得实在。 而且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唐灭高昌之战也没费太大的力气,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初四,太宗诏令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为副总管,率步骑数万及突厥契苾何力之众征讨高昌。 麴文泰以为唐离高昌有数里之遥,沙碛阔约两千里,地无水草,气候异常,唐朝不会以大兵相加。 等到唐军在熟悉当地地形的契苾何力引领下抵达碛口时,麴文泰忧惧而死,其子智盛即位。 十四年八月,唐军攻下田地城,俘男女七余人。侯君集命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直趋高昌城。麴智盛率军迎战,被击败后退保都城。侯君集命将士填堑攻城,又造高五丈可以俯瞰城内的巢车,对城内动静了如指掌。 奉命前来救援高昌的西突厥军畏惧唐军威势,也在可汗浮图城投降。麴智盛见大势已去,被迫于初八开门出城投降。侯君集继续分兵略地,共攻下3郡、5县、22城,得户8046,人口三万余,马4300匹,占地东西800里,南北500里。 此后唐在其地置西州,在可汗浮图城置庭州。二十一日,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守。 一个区区的小国,占地不过千里,人口不过十余万,这等小国要是都不能讨平,杜睿前世也就白学那么久的兵书战策了。 太宗见杜睿信心满满,也不好打击他,更何况此前北伐的大方略都是杜睿提出来的,对杜睿的统兵之能太宗还是很有信心的。 想到此处,太宗也做出了决断:“好!杜承明有此壮志,朕当应允嘉许,杜睿领命!” 杜睿闻言大喜:“臣在!” 太宗道:“着杜睿为交河道大总管,统兵~~~~~~” “马军五千足以!” 太宗一惊,原本还想着拨给杜睿几万人马,确保万无一失,没想到杜睿居然只要求带五千骑兵,可是杜睿都说出口了,他总不能说,不行,带的人太少,朕怕输了,你要是死在高昌,还能让朕闺女做望门寡啊! “既然如此,也好,便从飞虎军调拨五千人马与你,杜睿!此次你单独领军,可要小心在意!你且说说当如何行军?” 杜睿道:“回禀圣上,此战当求速胜,臣领军日夜疾驰,此地距离高昌足有数千里之遥,那鞠文泰纵然是有了防备,肯定也以为高昌距离我大唐路远,大唐不可能为了几个商旅,便兴大兵征讨,臣就是要打他一个出其不意,先奔碛口,取田地城,使其惊惧,再下高昌城,切断其与西突厥的联系,则此战必胜!” 太宗闻言点头,道:“既然如此!你何时出发!” 杜睿道:“兵贵神速,臣明日点检人马,后日出征!” 太宗壮之道:“好!朕便在这大明宫等候你的捷报!” 其余臣工见太宗和杜睿这三言两语之间便将事情定了下来,也是暗暗心惊,感叹太宗对杜睿的优宠真是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要是旁人,太宗肯定不放心让对方这么小的年龄,便统军作战,但是对杜睿,太宗可当真是百分之百的信任了。 高昌一路的主帅已经确定了下来,接着众人又开始讨论征讨薛延陀这一路的主帅该由何人担任,本来太宗属意大将军李靖,但是此刻李靖身患足疾,况且李靖一生征战,未尝一败,太宗也担心李靖年老,不堪驱驰,致使英明受损。 侯君集也看出太宗的犹豫,连声请缨出战,太宗思虑片刻,也应允了下来,侯君集也是当世名将,统军作战也闯下了赫赫威名,对付薛延陀小部,应当没有问题。 出了麟德殿,李承乾便将杜睿给叫住了,在他的心里对杜睿的行为实在难以理解,一个尚书仆射,一个交河道大总管,孰重孰轻,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况且杜睿如今在朝中深受太宗信任,圣眷正隆,何苦披荆斩棘的要统兵出战,实在是得不偿失。 听了李承乾的疑虑,杜睿只是淡淡的一笑,便道:“殿下以为臣因小失大,却不知臣是在以退为进啊!”PS:兄弟们!我国庆长假都不出去玩儿了,每天更新一万字,这已经是我的极限了,兄弟们,你们也给力啊!红票,收藏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