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困与微行_第二章将军闻见了火药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将军闻见了火药味 (第4/9页)

点火,而是要稳定,要控制局势。

    他脑海里闪过半年前的一幕。

    那是一九六六年十一月的一天,毛泽东参加了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他的左边坐了“三三制”那时还没形成“四人帮”中央文革一帮人被某些老干部私下称为“三三制”包括了‘大三”康生、陈伯达、江青;“小三”王力、关锋、戚本禹。毛泽东的右边坐了“旧(救)国军”这词本是中央文革工作人员私下的戏称讥称,因为电影里军队自称国军,毛泽东说“文化大革命是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的继续”“文革”里的爪牙们便将国务院的周恩来、陶铸和军队里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等老帅称为“旧国军”“旧”是相对文革小组一班“新”生力量而言。但是国务院和军队里的工作人员也会解释,把“旧”说成“救”;天下大乱,他们是“救国军”

    碰头会上,毛泽东举起左手,朝“大三”、“小三”那边一划:“我们的干部,不烧不行,还要继续发动群众,继续煽风点火…”接着,他又举起右手,朝国务院和军队干部的“旧(救)国军”们一划:“但是,烧成灰也不行,要救人于水火。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烧成瓷菩萨就可以过河了嘛。”

    作为大政治家、大军事家,毛泽东深明“将兵”、“将将”治军治国之道。他常讲:“一个篱笆要三个桩”天下不能清一色。“大三”、“小三”不能没有“旧(救)国军”更不能丢,林彪这股力量也得用。

    “一统天下”可以“一色天下”不存在。“一色天下”就没有他这位领袖、统帅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碰头会上,毛泽东决定让陶铸“南巡”“救人于水火”他点了几位省委第一书记的名,叫陶铸去保。会后,周恩来开列二十余人名单,经毛泽东同意,交陶铸“南巡”时加以保护。

    可是,中央文革小组不答应,断然采取措施,利用“武汉赴广州专揪王任重革命造反团”制造事端,抓住借口,在陶铸南巡之前,将他打倒

    现在,毛泽东亲自南巡,中央文革会不闹事不过,要把文章做到毛泽东头上,怕也没那么容易,也未必有那个胆儿…

    杨成武带着这种期待和忧虑参半的复杂心情,将毛泽东送到东湖宾馆“梅岭一号”顾不及休息,直奔“百花一号”周恩来的住地。

    这是一座不带地下室的平房,杨成武的住地也被安排在这里。他没进自己的住房,直接走进周恩来的客厅。

    “总理!”杨成武敬礼,然后同周恩来握手“主席已经安全到达,住进了梅岭一号。”

    “好。”周恩来拉扬成武坐“先讲讲路上的情况。”

    杨成武拿出沿途所作记录。虽然早已发过电报,他还是详细地汇报了全过程。

    周恩来听得很细,连毛泽东讲话时的动作神色也不放过,不时地点头,显然比较高兴。可是,听完汇报后,他像想起什么事,眉头微微一皱,起身踱了几步,似有心事地望住杨成武:“谢富治、王力,还有余立金也到了武汉。今天中午从重庆飞过来的。”

    杨成武一怔:“他们怎么过来碰头会上并没让他们来…余立金我知道,我是叫他负责天上的安全。”

    “谢富治是我飞武汉前打电话叫来的,负责主席安全。他是湖北人,武汉驻军都是他的老部下,好做工作。”周恩来解释自己的想法。“王力在重庆听说后,给我来个电话,也要来武汉。”

    “他来干什么?”杨成武并不掩饰心中的反感。

    “武汉造反派听文革小组的话,他来了可以帮助做造反派的工作,比我们说话管用。”

    “他要是煽风点火”

    周恩来用手势阻止杨成武,他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讲话必须慎重:“他是文革小组成员,是以‘中央代表团’名义来武汉做工作。你干你自己的事,就按你的任务当好联络员,搞好安全。准备好船、检查码头,试试水情,还有机场、通路,保证主席的游泳和安全。”

    “我听总理的。”杨成武回到自己住处,立刻召来余立金和李作鹏:“注意,你们一个空军政委,一个海军政委。我叫你们来武汉,是让你们保证主席安全。一个保证天上,一个保证水上,谁那里出纸漏,我找谁算账!”

    余立金和李作鹏不由得都挺挺身,好久没有这种“上战场”的感觉

    一九六七年七月十七日晨,武汉东湖宾馆百花园一号。

    周恩来早饭后对杨成武说:“今天你参加听听。”

    东湖在武昌市东郊。碧波万顷,渔舟荡漾;港汉交错,称九十九弯;大湖之外连小湖,小湖左右又连湖。南岸山峦吐秀,东岸丛林飞翠,北岸获芦含碧,西岸亭台楼阁。杨成武从百花一号驱车去梅岭一号,一路“丛林飞翠”远眺九女墩。湖光阁、磨山,彼此相望,互为映衬;山容水貌宽荡胸怀,不禁消去几分隐忧。

    “主席呀,你暂时还不能游泳。”杨成武一进梅岭一号,就给热得淌汗的毛泽东泼冷水。“现在游会惊动整个武汉。是不是晚上几天?”

    “一整年”毛泽东将沾在湿漉漉的皮肤上的衬衣用三根指头拎起来,轻轻扇动,不无抱怨“一万人游泳,才动了这个念头。又出了什么事?”

    “我跟汪东兴、郑维山准备码头和船,沿江看了看,还是安全问题…”

    “一路都听你们说,连个鬼也没有扒车!”毛泽东动气整天听到的是安全问题,连火车也坐不稳,都说红卫兵到处拦车扒车,他可一个也没遇上。

    杨成武不急不忙陈述理由,决定他态度的是职责,而不是领袖的情绪。

    起于青苹之末,掠于秀木之梢。丰富的斗争阅历使杨成武有一种特殊的、只属于出类拔萃的军人的敏感。从到达武汉那一天,他就暗暗觉出一种风暴到来之前的特殊预兆。再见到谢富治和王力,再接触一下武汉军民,再看看王力带来的“北航红旗”的四名“小将”他料定这场风暴是免不了啦!可是,特殊的环境和形势下,他又不能直接据此发出“气象预报”只能另谈理由。

    他做了一些应急准备,比如下令机场打开后门,以备前门万一被堵,可以从后门登机。他与汪东兴、郑维山坐船查看了长江水。他的秘书张忠庆是白洋淀人,一身好水性,还下水游了一趟。上船后,天快黑了,好多人围住船看热闹,其中不乏红卫兵,一片声喊:“杨成武!这个是杨成武,是杨成武将军!”杨成武忙否认:“我不是。”红卫兵们喊声更高:“你骗人!你就是杨成武,我们认识你。毛主席接见红卫兵,你在吉普车上陪毛主席一道检阅过我们!…”

    毛泽东第八次接见红卫兵,是乘敞篷吉普车。司机旁坐着汪东兴,身后两侧站立杨成武和谢富治,照片发在各大报刊,贴满宣传栏。现在陪检阅红卫兵的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