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食货志上 (第5/8页)
五个工作曰。一定要在一块,是为了节省火炬的费用,使技术高明和笨拙的一样,使习俗相合。男女中有没有完成他所应完成的,就互相唱歌,进行讽刺。 这个月,不去劳役的男子也在学堂裹。八岁进入小学,学习用天干地支相配计算时日以及各方的文字与筹算,开始知道家中长幼的礼节。十五岁进入大学,学习前代圣人的礼乐,就知道了朝廷中君臣的礼仪。其中有杰出的学生,就从乡学转移到庠序;庠序中杰出的,就从国学转移到少学。诸侯每年把少学中杰出的学生推荐给天子,在大学裹学习,叫做造士。在同辈中有才能的,就另外用射来考试,然后任命爵位。 孟春的时候,居住在一起的人们将要分散,有人摇着大铃巡走于路上,来采集民间歌谣,献给掌管音律的大师,把音律排列在一起,告诉天子。所以说做君王的人不用察看千家万户就能知道天下的事情。 这就是先代帝王按土地的优劣分等级安置人民使他们富裕后再来教育的大方针。所以孔子说:“治理有一千辆车的国家,谨慎办事,讲求信用,节约开支,爱护人民,在合适的时候役使人民。”因此百姓都努力立功,乐于本业,先公而后私。《诗》上这么说:“阴云慢慢升起,雨慢慢落下,先落到公田里,再顺便落到我的私田。”百姓耕种三年,就留一年蓄养。衣服食物充足了,才知道光荣和耻辱,廉洁、谦让产生,争斗、官司就停止了,所以三年考察一次功绩。孔子说: “如果有用我的人,一年便差不多了,三年便会取得成功”,就是成就这样的功业。三年考核一次,决定降免或提升,遣留三年的食物,把生产东西上交叫登;登两次叫平,留下六年食物;登三次叫泰平,二十七年,留下九年食物。然后至高无上的道德流行,礼乐行成。所以说“如有称王的人,一定要经过三十年后,仁政才形成”,就是根据这个道理。 周室衰落后,暴君污吏忽视他们的国界,徭役泛滥,政令没有信用,上下的人相互欺诈,公田没有人去耕作。所以鲁宣公的“初税亩”,遭到《春秋》的讥刺。于是在上位的人贪婪,百姓产生怨恨,灾害一发生,祸乱就起来了。 周室衰落到了战国时代,推崇诈伪和暴力而轻视仁义,以物质充足为先,以礼貌谦让为后。这个时候,李悝为魏文侯制定了充分利用土地生产能力的教令,认为土地方圆百里,总共有九万顷,除去山地大湖村居所占的三分之一,还有田亩六百万亩,耕耘田地勤奋小心则每亩加收三斗,不勤奋那么也减去三斗。方圆百里土地上的粮食增减一下,就是一百八十万石粟。又买进谷物太贵会伤害士、工、商,太便宜又会伤害农民;士、工、商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离散,农民受到伤害就会出现国家贫困。因此太贵和太便宜,一定要伤害一方。善于治理国家的,使士、工、商不受到伤害而使农民更加勤勉。现在一个带着五口人的户主,种地百亩,一年的收成是一亩一石半,打成粟是一百五十石,除去十分之一的税十五石,还剩下一百三十五石。食用,一个人一月要一石半,五个人一年要九十石粟,还剩四十五石。卖去三十石,得到一千三百五十钱,除去社间尝食新收获的五谷以及春秋的祭祀,用去三百钱,还剩一千零五十钱。穿衣,一个人大致用钱三百,五个人全年用钱一千五百,差四百五十钱。不幸有疾病死丧的费用,及上交赋税,还没算在这裹面。造就是农民所以经常贫困,没有勤勉耕种的心思,而使谷物买进太贵的原因。因此善于按平价购粮储存的人,一定小心观察每年有上、中、下三种成熟程度,、上熟能收到原来的四倍,最后剩四百石;中熟收获是原来的三倍,最后还剩三百石;下熟是原来的一倍,最后还剩一百石。小饥荒能收一百石,中饥荒能收到七十石,大饥荒能收到二十石。所以丰收之年则用上熟年的政策买入一般年景三倍的粮食而留一份给百姓,中熟之年则买入二倍,下熟之年则买入一倍,使百姓合适满足,粮价平均饥荒的现象就中止了。小饥荒时就发放小熟时所征的赋税,中饥荒就发放中熟时所征的赋税,大饥荒时就发放大熟时所征的赋税,去卖掉它们。所以,即使遇到荒年和水旱灾害,所买进的不贵就不会造成士、工、商离散,用有余的去补充不足的。把它在魏国实行,国家得以富强。 等到秦孝公任用商鞅,破坏井田,开辟田问的通道,以耕田和作战的赏赐作为急迫的事情,即使不是古代的方法,但仍以致力于根本的缘故,倾轧邻近国家而雄霸诸侯。但王朝的制度便不复存在,超越等级没有了节制。百姓中富有的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贫苦的人却以糟糠为食;强大的国家兼吞州县,弱小的丧失了社稷。到了秦始皇的时候,便吞并天下,内部大兴土木,外面排斥夷狄,收取过半的赋税,征发居里门左侧的平民去防守边疆。男子用力耕种不足以自给,女子纺织不足以供穿着。竭尽天下的资金财产来奉行他的政策,还不足以满足他的欲望。海内的人悲愤,于是开始逃离叛乱。 汉朝建立后,承接了秦朝的弊端,诸侯共同起事,百姓失掉了所从事的工作,出现大荒年。大凡米一石要五千钱,人吃人,死的人过半数。高祖乃命百姓卖掉孩子,到蜀、汉去生活。天下平定后,百姓没有东西可以储藏,从天子不能具备纯色的四匹马,到将相有的衹能乘坐牛车。皇上于是颁布法令约束节俭,减轻田租,收取十五分之一的税,根据官薪和政府的开支,向百姓收取赋税。但山川I园池市场租税的收入,从天子到受封邑者的私邑,都各自自己供给,不向天子领取平常的费用。用水道运输关东的粟到京师给各官府,一年不超过几十万石。孝惠帝、高后的时代,衣物和食物逐渐增多。文帝即位后,亲自实行节俭,为百姓安定cao劳。当时人民都离战国时不远,都背弃根本,趋向末端,贾谊劝谏皇上说: 管仲说“仓库充足后才知道礼节”百姓物资不充足而可治理的,从古代到现在,还没曾听说过。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 耕种,就有人受到饥饿;一个妇女不纺织,就有人要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